泸西县小河边村破解基层治理“密码”:共建共管共享生态家园

干净整洁的密码小河边村 倪琴 图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泸西理共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县小享生神道丹尊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河边希望……”这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家乡景象。在泸西县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小河边村小组长张海德看来,村破层治这样的解基建共景象已是现实:“我们现在的小河边村,就是管共一个安逸美丽的生态家园!”

  探访村庄,密码一路青山一路景。泸西理共村口,县小享生一座大三弦雕塑立在路边,河边透着浓郁的村破层治民俗风情,鲜明地提示着外来客人,解基建共神道丹尊这是管共一个彝族撒尼村寨。移步进村,密码处处皆景、满目清爽,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道路边、村民的房前屋后和家庭小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绿化带,种上了菊花、月季、松树等植物,将彝族特色民居掩映其中,点、线、面构成了村子四季常青、花团锦簇的生态环境。

  据张海德介绍,小河边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贫困山村,全村有农户49户218人,均为彝族。以前,由于基础设施差和村民思想观念等原因,村子柴草、猪牛粪便、垃圾乱堆等现象突出,再加上生活用水困难,许多村民不爱洗澡换衣、不讲个人卫生。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子的道路交通、通信通电及村民的住房、人畜饮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村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习惯却没有太大改观。

  一旦脏乱差,乡村就失去了本色。2018年,抓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机遇,镇党委、镇政府带领村委会和村小组开始整治村庄环境卫生。

  “这场整治,不是干部干、群众看,而是干群全部参与其中。”水塘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金荣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会、村小组的干部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入户宣传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做群众思想工作,把民风民俗和文明新风的内容手绘到墙体上,引导村民转变观念。

  村小组9名党员带头,从自家做起,带动村民动手拆除烤棚、危房、粪塘、猪圈等乱搭乱建圈舍,清除柴草堆、垃圾堆和粪堆,还发动每5至6户群众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一座卫生厕所。

  拆除完成后,村委会和村小组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在路边空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遍地植绿。村小组的党员和几名妇女组成巾帼志愿服务队,督促和指导村民种植植物,收拾打扫庭院,对卫生习惯较差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主动上门帮扶……很快,小河边村就换了一副模样:房在树中、村在绿中。

  环境干净,三分在扫,七分在管。村委会和村小组又探索出了“分区分段到户”的做法——将公共绿化带和街道划分给49户农户管理,每户农户每周定期清扫分管的街道路段,配合村里的绿化管理员管护好所负责的绿化带区域。

  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于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回归。共建共管共享之下,小河边村的村民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部分村民从不理解、不配合变为积极参与。“最大的转变,就是以前要监督大家干,现在每家每户一起床,就自觉打扫庭院和负责的公共路段,还会主动为绿化带浇水剪枝!”张海德高兴地说:“村民的积极参与,让村域整洁得到长效保持。”最让他感动的是,村子建盖村民活动场所,村民还无偿让出了6亩土地。

  “前段时间盛花期,花开得很漂亮,一路都是花香。”村民昂兰珍很喜欢自己参与打造出的美丽家园:“原来农村生活还可以这样美好,我们一定要继续爱护好这样的居住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也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密码”,小河边村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一个宜居宜业的民族文化特色村寨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云南网记者 李树芬 通讯员 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