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凸现西南”系列报道之四:人在景中走 如在画中游

原标题:“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凸现西南”系列报道之四人在景中走 如在画中游

小花园人行天桥成网红地标。区域都市时报记者罗瑞绅摄

8月18日早上7点,性国心城现西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行天桥上,际中我真不是烂泥晨光洒在两侧的市凸玻璃上,折射出淡蓝色光芒。南系“叮咚!列报”不到5秒钟,人景电梯平稳到达桥面。中走人们缓缓走出:拄着拐杖、画中步履蹒跚的区域老人,有摸着孕肚、性国心城现西嘴角上扬的际中孕妈,也有手拿病历、市凸行色匆匆的南系路人……

这座长38.6米、宽4.5米的列报天桥,与金太阳电脑城人行天桥一样,填补了我省铝合金人行天桥的空白。2017年以来,昆明再次大规模新建人行天桥,仅2019年就建了21座,今年还将新建5座。

在医院门口、在交通要道、在核心商业区,一批批人行天桥、我真不是烂泥盲道、智能人行道织网而生。这些灵动、骨感的线条,不仅成为一条条惠民道、一道道风景线,更是新昆明迈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有力见证!

安全便捷的惠民道

立秋后的昆明,清晨微凉。走在昆医大附一院人行天桥上,周海华紧了紧外套,一手拎着病历袋,一手拄着拐杖,步伐不再匆忙,反倒多了些从容。“不用赶红绿灯,也不再人车混行,方便多了,安全多了。”他笑着说。

周海华家住双龙商场附近,因身体原因,他每个月都得到昆医大附一院“报到”。“早上6点半起床,坐上公交,10分钟就到了。”眨眼间,他已经在医院、家两头跑了10多年。

“昆医大附一院这个路口,车流、人流真大。以前,我腿脚不方便,每次下公交车后,光过马路就得花10多分钟,遇到下雨天,人车拥挤混乱,就更难啦。去年,政府在这里架起了天桥,每次坐电梯上下,真贴心,真省心。”

周海华俯瞰桥下车水马龙,井然有序。天桥下,出租车司机郑中原正等着乘客。“以前,昆医大附一院这个路口我最怕了,尤其是早晚高峰。推着轮椅的、打着石膏的、缠着绷带的,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郑中原说,天桥建成后,交管部门不仅取消了门口的斑马线,还在道路中间加装了防护栏,人车分流,既方便了行人,也方便了车行。真正体现出市政府对老百姓便利出行的关注。

记者数了数,不到10分钟,就有200多人安全通过这座天桥。

随着城区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昆明部分路段高峰期会出现拥堵。为此,2017年,规划部门实地调研,对城区容易出现拥堵的路段进行集中会诊,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组织编制了《昆明市中心城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第一批)》,计划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工程。2017年,昆明城区新建了10座人行天桥;2018年,新建8座;2019年,新建21座;2020年,还将再建5座。

新昆明的网红地标

晚上9点,伴随歌手的吉他声,网红主播小艾支起手机支架、打光灯,开始今天的直播。

“嗨喽,我是小艾,这里是昆明。今天我们的打卡地,是传说中的‘甜甜圈’——小花园人行天桥。”在小花园环形天桥上,小艾倚着栏杆,向粉丝展现着昆明网红天桥的美。

“我不是第一次来昆明,但这次,发现昆明的变化特别大。夜景更漂亮,也更国际范了。”入夜,天桥上五彩的灯光吸引路人驻足,还有专程赶来打卡的年轻人,也有摄影师在为模特拍照。

作为昆明第一座空中连廊天桥,小花园环形天桥是力与美的完美融合。因此,一经建成,就成为新昆明的网红。

天桥为钢箱梁结构,环型走廊顶部采用透明材质,不仅有避雨功能,还能营造奇幻的视觉效果。全线还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中水、弱电、自来水等管线入地,还全线增补消防设施。同时,增设了二层连廊,投用9部扶梯和垂直升降梯,将天桥与周边商业建筑联通,在景观上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更为游客打卡提供了新角度。此外,这座天桥在亮化提升和改造景观上发力,各结构亮化特色鲜明。

除了小花园环形天桥,世博园广场天桥、斗南地铁站天桥、盘龙江天桥等,不仅配备有电梯,还注重垂直绿化、夜间风景的打造,正成为春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天桥夜景,不只是景观,更成为昆明国际范的代名词。

城市更新的记忆

城市更新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人行道网络的建设,与城市发展休戚相关,并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成为城市更新的记忆。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介绍,20年前,在昆明建人行天桥是一项大工程,说它大,是因为工期长。那时,需要现场浇筑混凝土,立柱搭建后还得等一个多月,再加上浇注模板、拼接等工序,至少半年多。如果加上地下管网、电缆安装等,工期更长。

“现在基本采用装配式。譬如金碧路昆华医院人行天桥,采用全新的贝雷架结构,建设速度很快。正常情况,从浇注地基到完工两个多月就够了,还能保证工程质量。”他认为,建天桥是构筑安全步行空间的有力举措。但在哪里建、如何建需要系统化、人性化考量。

近20年,昆明人行天桥从钢架到铝合金,从建设步梯到安装无障碍电梯,在满足安全和实用的前提下,用靓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以及创新的手段带给人美的享受,成为城市中一条涌动不息的脉搏。

20年前,为筹办 ’99昆明世博会,昆明开始建设无障碍设施。2005年,在改造建设城市道路及新项目工程建设中,无障碍设施正式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20年的更新改造,昆明主城已基本实现主要街道盲道100%覆盖。

20年前,市民望着路上飞驰的汽车,除了艳羡更多的是恐惧,那是一个“人怕车”的时代。有的道路斑马线寥寥无几,有的更因长时间曝晒变得斑驳。

20年后,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昆明的代名词。106个路口,斑马线被重新漆划,就连主干道的公交站台后方也漆划了斑马线。先进的智能人行道系统亮相,一旦行人按下过街按钮,机动车道信号灯渐次闪烁,随后转为红灯,以便停车为行人让道。

八月的春城街道,满眼的绿叶与繁花间,串联着一座座人行天桥、一条条盲道、一道道斑马线,一幅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美景。

城市更新建设,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昆明,人行道正交织成网;在这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在从画境更迭为现实,成为织就市民幸福生活与春城国际范的密码。记者李梦瑶 彭诗淇报道(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