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一大批互联网“新锐”后,他回归农业——互联网会长和他的“数字番茄”

原标题:催生一大批互联网“新锐”后,新锐他回归农业——互联网会长和他的催生长和“数字番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刘洁 通讯员 董思艺

红的、黄的大批的数灵气天王山、紫的互联回归互联、青的网后网……各色小番茄被摘下,很快装满了几十筐,农业“新鲜”销往武汉各地。字番

成熟的新锐小番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摄)

“这段时间天气好,催生长和小番茄长得快,大批的数日产量有1000多公斤。互联回归互联”6月28日,网后网武汉市三环线以东,农业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北的字番“安心农场”内,农场主王开安望着眼前20多个蔬菜大棚,新锐满心欢喜。

王开安不仅是这里的农场主,他还是灵气天王山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东湖高新区曙光村支部书记。

30多年前,地处关山一带的曙光村从农村逐渐发展为城市中心。王开安从失地原住民,到十多年前投身互联网,再到如今变身“新农人”,他说,“我一直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国家政策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我将通过高科技种植、互联网销售、农旅融合发展,再创业,圆我一个‘现代农民梦’。”

“种地梦”时不时冒出

“我原本就是农民,一直没有忘记黄土地。”历经光谷30多年时代变迁,见证了创业者的兴衰沉浮,王开安心中“种地”的梦想时不时冒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光谷三环线东边有块十多亩的空地,便行动起来。

种啥呢?王开安仿佛回到了曾经为曙光村四处奔走的时候,再次“走南闯北”,市场调研、实地查看,最终选择种植小番茄,“不仅口感好、有营养,吃起来还健康,消费者接受度很高。”

选品种,王开安走访多地,从台湾、山东等地引进了新品种番茄苗,“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试种了9个品种,包括夏日阳光、黑珍珠、红宝石等,试种好后,我们选择出味道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再大规模种植。”

村民正在采摘小番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番茄大棚,只见几排番茄苗整齐排列,在竹竿、绳子等工具的牵引下整齐向上生长。一串串红、黄、紫、绿、黑等各种颜色的小番茄,像葡萄一样垂直倒挂在统一的高度。

眼下,正是番茄成熟期,每天都有十几位附近村民来这里“打零工”,负责采摘。“采摘番茄,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呢!”正在采摘的李婆婆说。

数字技术“嫁接”农业

“现在回过头来做农业,肯定不能像当年那么原始,要利用现代技术,做现代农业。”王开安说。

他所说的当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999年,曙光村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

2006年,王开安带领全村3000多人,在仅剩的50亩地的城中村里改制成立曙光集团,并当选为集团董事长。

2007年初,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他抓住机会,建立起光谷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光谷创意产业基地。

十多年间,该基地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动漫游戏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创意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2017年,王开安当选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他每天与年轻创业者在一起,乐于做天使、为梦想投资,背后诞生了2000多家平均年龄25岁的互联网新锐公司。

“如今种菜,我们用到了滴灌、智能水肥等新技术,马上安装温度、湿度等自动控制设备。”王开安说。

记者看到,基地内有两个蓄水池,自来水先放到蓄水池,经过一天时间挥发氯气,再经过电脑自动控制的智能水肥一体机,水和肥料在这里一起汇入滴灌管道,流向番茄大棚。

“这样能节省很多人力。”农场现场管理负责人陈志,也是曙光村村民。他说,目前农场20多个大棚,每天只需7人管理。

打造“农旅融合”新场景

一筐筐“七彩番茄”从棚里摘下后,随即被分拣、称重、打包,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销售。

“基地建立之初,我们就做好了互联网销售的方案。”王开安说,外地或者远城区的果蔬,从大棚运输到超市,最快也要两三天,“我这里有互联网销售平台优势,最快当天就能到家庭餐桌上。”

目前,王开安只是“小试牛刀”,他正规划在东湖高新区龙泉山附近建一块2000多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休闲、观光、绿色餐饮和有机农产品基地为一体,打造“农旅融合”新场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保障和平台支撑,推动农村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高效配置,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载体建设。

“现在政策这么好,又有现代技术支撑,做农业一样‘高大上’”。王开安说。“更为重要的,对于我而言,做农业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吃好、吃得健康,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