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橡胶是如何来到海南的

原标题:文化周刊 | 橡胶是文化如何来到海南的

■ 仲盈

橡胶树原来只生长于巴西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中,被印第安人称之为“会哭泣的周刊树”。人类在生活中利用橡胶有很长的橡胶富二代的自我修养历史,最初人们用来制作橡胶球、何到海南液体容器或者利用橡胶防水。文化

1736年,周刊法国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关于橡胶产地、橡胶采集胶乳的何到海南方法和橡胶在南美洲当地的利用情况,使欧洲人开始认识天然橡胶,文化并进一步研究其利用价值。周刊但是橡胶在此后将近一百年间,除了当作橡皮擦之外,何到海南富二代的自我修养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树的文化汁液有更大用途。由于英国多雨,周刊19世纪初,橡胶英国人利用橡胶防水这一特点制作了雨衣、雨鞋等日常用品,橡胶的用途在欧洲得以发扬光大。

那时候的生胶夏季发粘,冬季变脆,开裂、刺鼻的橡胶气味,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834年夏天,查尔斯·固特异参观了纽约的印第安橡胶公司,他了解到整个橡胶工业都受制于生胶的这些特性,但同时橡胶具有的高弹性、可塑性、耐用、防水、绝缘等一系列优秀性质,又促使着固特异下定决心继续改良技术。十年后,他的橡胶硫化工艺得到认可,并拿到了美国第3633号专利证书。该工艺极大地拓展了橡胶的使用领域,直至影响了世界。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橡胶生产国巴西立即意识到了这种资源的宝贵性,在法律中规定:任何将橡胶种子携带出境的人,都会被判处死刑。这使得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如坐针毡。

1876年,英国人维克拉汉从巴西亚马逊河口秘密采集了七万颗橡胶树种子,并将其偷运出巴西。在本土育苗成功,但试种失败,英国人意识到这种热带作物或许更适合种在它在亚洲的殖民地——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试种成功后,英国意识到这一资源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也采取了严格管控政策,禁止这种植物出口。

据泰国董里府的侨领介绍,1899年,福建籍华裔许心美利用考察机会,利用皮包夹层将橡胶苗从马来西亚带回泰国,种植在董里府甘当市,如今这棵树仍然枝繁叶茂。时至今日,橡胶已成为泰国重要的经济支柱,许心美也因此被尊称为“泰国橡胶之父”。他可能是最早将橡胶引种到除英殖民地以外的人。为了纪念他,泰国董里府在他位于甘当市郊的故居建立了“许心美纪念馆”。

据史料记载,海南人何麟书种植橡胶的相关文献,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关于橡胶在中国规模化种植并取得经济效益的记载。

据民国陈铭枢《海南岛志》所载,在南洋经商的何麟书于宣统二年将三叶橡胶数千株(据《清末华侨与国外良种的引进》一文,为5000株,存活3000株)运回海南种植。

《关于海南岛引种巴西橡胶历史的探讨》一文作者胡奇曾亲见何氏家藏《琼安垦务有限公司股份簿》,提到该公司于1906年成立,“专营植胶事业”。何麟书的橡胶种植之路颇为艰辛,橡胶树需要种植5年左右才能割胶,由于技术不足,胶苗死亡,副业也遭受打击,“胶籽连种三年均无发展,后转各业亦无起色,原集股本五千元尽归乌有。”也许是胶苗没有完全死亡,因此何麟书心怀希望;也许是何麟书执着坚定,相信他一定能成功,而后他又募集资金15200元,卷土重来。

据《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记载:1915年,何麟书将第一批烟胶片销往新加坡,得到了第一笔收入——759.47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基本没有天然橡胶业,而美国又不准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如果按照传统橡胶生产国的种植区域种植橡胶,那么我国只有海南的小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要实现规模化种植,必须突破地域的限制。为培育抗寒、抗风的品种,科研工作者们从国外陆续引进了389个橡胶新品种,又从中筛选、培育出了一批适合在中国种植的品种,并最终获得在中国南部的北纬18°至北纬24°大面积种植橡胶的成功。(仲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