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调查|暗藏危机的网红“野景点” 该怎么管才能口碑不败魅力不减?

原标题:新海南调查|暗藏危机的野景点网红“野景点” 该怎么管才能口碑不败魅力不减?

点击查看视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新海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在制定出游规划时,南调皮将军俏元帅你的查暗藏危第一反应,是网红不是先到各大网络平台上查一查目的地都有哪些好看的、好吃的该管、好玩的口碑?那些打上冷门、小众标签的不败不减网友推荐,是魅力否让你“身未动、心已远”?

随着社交媒体、野景点网络平台日益发达,新海越来越多未经开发,南调但风景优美或奇特的查暗藏危自然景观顺着网线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网红打卡点”。网红纯天然的该管“野景点”美则美矣,却也由于未经开发,缺少相应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和一系列管理问题,海南的网红“野景点”也不例外。如何才能让网红“野景点”更好地留住热度和人气,让游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近日对此展开调查。

社交媒体时代 “野景点”成打卡胜地

6月20日,一个星期一的下午,万宁山钦湾燕子洞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人。被烈日晒得滚烫的沙滩没有扫去他们的游兴,岸边崎岖的礁石也没能让他们停下探索的脚步。

游客在万宁燕子洞游玩拍照。记者 曹志 摄

从深圳来的湖南妹子小廖挽着男友的手站在燕子洞前等待。她在等比她先一步抢占“C位”的两个女生拍完照,自己才好在洞里与拱桥状的礁石、汹涌的海浪合影。

“我还以为只有像我们一样的外地人,才会‘吃了’小红书的‘安利’,一路找过来‘打卡’,原来海南本地人也会来。”即便是非节假日,燕子洞依然人气旺盛,这略微出乎小廖的皮将军俏元帅意料。

家住海口观澜湖的市民李女士这两年已经来了不下十趟燕子洞。

“一开始我也是在抖音上刷到这儿的,自己来过一趟后觉得好看又好玩,之后每当有亲朋好友来,都会带他们到燕子洞玩一趟。”李女士表示,在她和她许多家人朋友看来,景区大都大同小异,反倒是像燕子洞这般未经人工斧凿、天然雕饰的自然景观,玩起来更有乐趣。

李女士的想法代表着一部分游人的心声,也反映出时下旅行消费趋势的变化。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路径,处处皆景区,人人是导游。”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分析称,散客已逐渐取代旅行团,成为旅游消费的主体。在散客自助游、自驾游的时代,人们更追求目的地的原生态、探险性、文化性、体验性等属性。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一些符合市场消费趋势和需求的景点很快就能通过朋友圈里的几张美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几段生动视频一传十、十传百,名不见经传的“野景点”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户外“野游”火热 引出哪些监管难题?

“网红”美景成险境?

“路不好走,留意脚下当心摔跤,乱石中岔路很多,要注意做好标记,但从上面眺望的风景绝对值得你爬这一趟。”在文昌铜鼓岭鳄鱼嘴,一群“驴友”刚从小山丘上下来,气还没喘匀,就迫不及待地向旁人分享自己刚拍的“风光大片”和探险心得。

文昌铜鼓岭鳄鱼嘴的美丽海景。记者 曹志 摄

“野景点”以其或壮丽、或奇特、或旖旎的迷人自然风光俘获了一众“玩咖”的心,但总归不是经过规划、管理的正式景区,“野游”的日渐火热,让“野景点”潜在的问题浮出水面。

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

今年5月,万宁铜铁岭下的仙女潭就发生了一起游客溺亡事件。

万宁仙女潭。记者 曹志 摄

仙女潭位于万宁日月湾附近,是一处尚未被开发的“野景点”,也是近年热门的“网红打卡点”。据媒体报道,5月4日,一位北京来的年轻游客在仙女潭游玩,爬上山岩拍照时不慎失足跌入潭中,溺水身亡。

据负责管辖仙女潭的南桥镇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近两年仙女潭已发生过数起溺水事件。

部分网友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在海南部分“野景点”游玩时遇险的经历。

网友“囍爷”今年4月在陵水猴岛附近的一片“野海”游玩时,就曾遇到被浪卷走的险况,幸亏她及时抓住、爬上附近的礁石,逃过一劫,但双腿还是被礁石划出多道伤口。

游人在鳄鱼嘴下海玩耍。记者 曹志 摄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实地走访观察发现,“野景点”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一定便利,手机信号也不见得稳定,以鳄鱼嘴为例,若要从邻近的公路抵达鳄鱼嘴,需要走一段十余分钟的崎岖山路,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有人在海边或山野间遇险,难以及时求助,救护车无法直接开到现场,救助人员也很难及时赶到。

服务缺位扫游兴

除了存在安全风险,“野景点”因缺乏专人管理和统一规范,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游玩体验。

当记者驾车抵达燕子洞附近时,就被周边几个停车场的“揽客”人员拦下。

“去燕子洞吗?车不能开进去,停这边,有观光车送你们进去,交停车费和观光车票钱就行了。”“停我们这边吧,不收停车费,你们几个人?观光车钱可以算你们便宜点。”一会儿的工夫,一场小型的“价格战”悄然上演。

龙滚镇政府在通往燕子洞的路口张贴通告。记者 周静泊 摄

在通往燕子洞的路口旁,记者看到龙滚镇政府立起的一块大型通告牌,牌上注明因燕子洞所在的正门岭村道狭窄、路况差,不能适应大量游客驾车进入,同时禁止非法营运车非法拉客载人到海边。但当地提供往返交通服务的观光车上并无统一标识,无法分辨哪些车辆属于正规运营,哪些属于非法载客。

记者向多名游人询问了解到,在车辆、人数一致的情况下,他们缴纳的停车、观光车费用不尽相同。

此外,游人要抵达燕子洞,需步行通过一片沙滩和礁石,因涌浪冲刷的范围较大,若没有提前准备适合涉水的衣服鞋子,难免会被打湿裤管鞋袜。但因为沙滩附近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卖部,只销售简餐、椰子、饮料和提供有偿的淡水冲洗服务,部分穿着球鞋的游人只能选择光脚走过滚烫的沙滩,或是放弃亲水游玩拍照,穿鞋从岸边山林中绕行前往燕子洞。

龙滚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朱平坦言,这几年燕子洞在网络走红,人气“爆棚”的同时,服务并没能很好地跟上,当地的12345热线时不时会接到投诉,主要集中在垃圾未及时清理,椰子等消费品价格偏高等方面。

垃圾遍地伤环境

“野景点”的造访者与日俱增,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文昌铜鼓岭鳄鱼嘴海边,垃圾四处散落。记者 曹志 摄

记者在鳄鱼嘴走访时发现,因为这里地处偏僻,前来徒步、游玩的户外爱好者常会自带食物过来就地野餐,但因为鳄鱼嘴周边没有设置垃圾桶,是否将垃圾收拾好带走,全凭各人自觉。而现实情况是,从通往鳄鱼嘴的山路到海滩周边,沿途随处可见散落的泡沫箱、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等各种垃圾。

一群户外爱好者在鳄鱼嘴附近的树林内野餐。记者 曹志 摄

“这里海风很大,我们担心垃圾被风刮到海边,被浪卷到海里。”一位“驴友”表示,垃圾,尤其是塑料制品会对海洋和海洋生物带来的危害,但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其中利害,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自觉爱护环境,游玩后不给当地留下一片垃圾。

文昌铜鼓岭鳄鱼嘴海边垃圾随处可见。记者 曹志 摄

另外,人们在山林间游览、烧烤、露营等,也可能对当地的植被造成破坏,甚至还有引起森林火灾的风险。

“如果对网红‘野景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坐视不理,势必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郭强说。

王健生也认为,若不对网红“野景点”进行适当管理,人们自发、无序的行为可能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破坏,管理的缺位可能会带来事故发生率的提升,不规范的服务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长此以往,网红“野景点”积攒的口碑和美誉度逐渐消退,难免令人惋惜。

现行治理方式 能否成为长久之计?

针对网红“野景点”存在的种种问题,属地政府也采取措施试图化解风险。

游客在仙女潭边的山石上行走。记者 曹志 摄

6月20日傍晚,仙女潭边还有几组尚未尽兴的游客在潭边玩耍、拍照。

在他们身后,一名身着迷彩服的工作人员正谨慎地盯着嬉闹的人群。“不能下水,水深危险。”他时不时出言提醒。

5月初的溺水事故发生后,管辖仙女潭的南桥镇政府将安全防范措施全面“升级”。除了在显眼位置挂上醒目的标语、横幅,提醒市民游客注意安全外,还请了几名当地的志愿者在潭边巡逻,及时制止想要下潭游泳、跳水的游人。

“志愿者每天‘两班倒’,从早上9点值守到晚上9点。”南桥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值守的志愿者都是周边水性不错的居民,还配备了救生衣等应急装备,万一有人不慎落水,志愿者可以及时施以援手。潭边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广播喇叭等风险警示设施。

为了规范燕子洞周边的管理秩序,龙滚镇政府不仅在显眼处设立通告牌,还为通往燕子洞的陡坡路段加装护栏、安装监控摄像头、配备保洁员及垃圾清运车辆,并安排网格员定时巡查,提醒市民游客海边浪急,切莫下海游泳。

“途经燕子洞的环岛旅游公路正在修建,预计两年后建成,到时旅游公路的出口旁会配备停车场,方便游客。”朱平说,目前,经镇政府与燕子洞周边两个的村民小组协商,村里租地设置了1个停车场,配备观光车,停车费10元/车,观光车票价10元/人,这些收入用于补贴保洁员等。但燕子洞人气火爆,旺季时每天会迎来数百名游客。少数周边村民见有利可图,私设停车场拉客,相关部门数次到场取缔,但屡禁不止。

政府部门采取的相关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些举措只能作为权宜之计,还是可成为长久之策?管理者心里没谱,业内专家也存有疑虑。

“靠政府补贴雇人在旁看着,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王健生说。

南桥镇相关负责人也坦言,按目前的管理模式,属地政府力有不逮。

“仙女潭虽然不是个正式的景区,但游客很多,尤其是中午和下午,人流量集中,有时多达上百人,这就给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一两名志愿者的人力,去应对数十上百人的客流高峰,难免顾此失彼,部分游客不听劝阻,就让志愿者十分为难。管理部门也考虑过对网红“野景点”进行“限流”,缩短亲水游玩的开放时间,但未经充分论证也不敢贸然实施。

记者也了解到,虽说志愿者都是当地熟悉水性的能手,但并不具备救生员专业资格。可是,要在乡镇找到一个持有救生员证的村民,谈何容易?

“野景点”成网红,不仅能为周边地区引来人气,还能让当地居民拓宽“财路”。但怎么让“野景点”口碑不败、魅力不减,海南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专家学者建言:应借巧劲科学管理

海南的网红“野景点”如何既保持自然野趣,又能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留住热度和人气?专家学者对此建言献策。

“网红‘野景点’的管理,不能只靠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应该群策群力,形成合力。”郭强举例称,比如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主流旅游网站、社交网络平台、自媒体等信息的梳理分析,发现辖区内有潜质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点的目的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关注,掌握主动权,根据游客需求做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规划。

“政府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团队对这些已具备市场基础的‘野景点’进行深入摸底调研,针对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特色亮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开发建议和策划方案。”王健生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在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红“野景点”进行控制性管理,同时还能将其包装成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库,引入社会投资者对其进行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政府可以花费较少的财力,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团队,对“野景点”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

开发“野景点”,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将它们围起来,变成一个封闭景区。王健生认为,“野景点”的开发模式应顺应旅游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

“景区有多种运营模式。比如过去观光旅游时代主流的封闭式景区化运营,运营企业营收以门票为主;还有开放式营地化运营,企业根据游客需求,提供‘点菜式’服务赚取收益。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有具体的国家标准可参考对标,补齐短板。但具体采取哪种运营方式更为合适,这就需要经专家组调研摸底后,提出建议和策划。”他表示,当地的村集体可以通过以资源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享利益分成。

郭强则认为,将“野景点”开发全交由市场主体运营,不一定是上上之策。政府还可以考虑善用当地旅游行业协会资源,引导、培训当地居民,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安全宣传、环保理念传播和旅游服务中去,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社群组织、群众百姓成为全域旅游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周静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