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填补我国西南地区瓷业发展历史研究空白

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记者从云南省建水县委宣传部获悉,建水掘填历时数月的址考神级妖孽特种兵王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专家称,补国现阶段发掘所获窑业遗存种类丰富,西南数量巨大,地区将为深入研究建水窑的瓷业生产时间、阶段变化、发展文化内涵提供坚实基础。历史同时,空白此次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也是云南窑遗研究云南首次对古瓷窑遗址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瓷业发展历史研究的建水掘填空白。

  建水有着悠久的址考陶瓷制作历史,距县城北2公里处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补国自然村落。村中有一处称为五彩山的西南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五彩瓷土,一直延续到村北的张家沟一带,因瓷土开采形成了多个大大小小的神级妖孽特种兵王沟壑地带,呈现出山岗与沟壑交错分布的地貌特征。从建水土陶厂厂区向北延续500余米的各个山岗处,依次分布着20多处古代瓷窑,它们共同构成了建水窑遗址。

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戴宗品介绍:“这个窑最神奇的一点就是,都能够认得出名字来,现在我们站的这条就叫做洪家窑。”截至目前,发掘现场共发现20多条古窑遗址,绝大多数都能够叫得出名字来,例如大新窑、高家窑、洪家窑,“这是因为历史上就有传承,从创烧的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止,碗窑村这个地方一直是以烧制陶或者瓷为生,形成了很壮观的生态形式。”

  穿越千年的窑火,让碗窑村的陶瓷烧制技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1982年文物普查时建水窑被发现,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以来,建水窑犹如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让很多陶瓷研究学者、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只闻其名却不曾见过她的真面目。

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为更好地探索建水窑和保护古窑址,今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戴宗品担任领队,对建水窑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云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协作单位参加了发掘工作。此次考古工作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目前田野工作已完成过半,大部分探方进入收尾阶段。

  戴宗品介绍,“我们周围这片称为下窑区,下窑区就是生产这些小型的日用器物,比如说碗、盘、盞、罐等家里面用的日常用品,再往前走的话就是上窑区,那儿生产的就是大件的器物,就是从湖广窑开始往上,当地人也称为缸瓦窑生产区,比如说大件的坛子、瓶子、罐子等器物。”

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据了解,建水窑遗址分为下窑区、上窑区两个区域,烧制产品各不相同,这次发掘区为湖广窑以下的下窑区,重点选择在洪家窑、湖广窑两处窑址进行。为尽可能全面了解建水窑各时期的生产情况,考古队还另选了大新窑、高家窑两处窑址作小规模试掘。此次出土遗物极为丰富,已收集瓷片标本20多万片,完整标本2000多件。瓷器种类以青瓷、青釉青花瓷为主,并有少量酱釉瓷器。器形以碗、盘、罐、盆、瓶类产品居多,青瓷釉色淡雅,青花瓷常见纹样题材有鱼藻、青莲、石榴、牡丹、葵花、宝杵等,色泽沉稳厚重,别具特色。出土的瓷片、器物大多是明、清时期,元代的也有发现,部分遗物还在进一步考证中。

  在现场,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王筱昕手拿一件瓷片标本介绍,“这件很有趣,它的色泽是因为生烧的烧成温度不够,所以有点泛黄,如果烧成功的话,它应该是青绿色的。”他进一步介绍,这一类的青釉折沿盘,其器型来自于龙泉窑,是很典型地对龙泉窑的模仿,有花口,有折沿,外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圈足,“但这个盘本身也有本地的一些特色,很显著的是它的外底没有施釉,但是它加了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这种工艺在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但同时它又是用支钉叠烧的,这种支钉叠烧的方式在龙泉基本是不流行的,这是我们建水本地用来烧碗盘的一种很常用的做法。”此外,在制作中,工匠会在碗的内部用一个像蘑菇形状的圆头模子压印出莲花或者石榴样的花卉纹,周围装饰一些点状纹饰,很有建水本地的特色。

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专家介绍,云南地区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建水窑的初步发掘成果表明,除青花瓷外,同期生产的仿龙泉青釉瓷也是云南古代瓷业的产品。而且,与历史上众多名窑不同,建水至今窑火不断,陶瓷产业薪火相传,成为建水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为红河州“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积淀下“建水紫陶”亮丽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此次建水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让后人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其文化面貌、发展历程,还能充分探究古窑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并为建水的文旅融合注入新生机。

  下一步,考古专家将拟定建水窑遗址保护利用初步建议,及时评估遗址保存现状,解释文化内涵,认定遗址价值。同时,在发掘过程中同步提取更多展示利用信息、实物,设置局部保护围墙和临时保护棚,为建设遗址公园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供稿、供图